政府面臨決定性的選擇,是要重啟核一廠1號機、核二廠2號機?還是要冒限電的風險?現在供電已走在鋼索上,一旦限電,台灣可能面臨產業出走的危機,遑論要留住台積電的新投資。用電安全是國安議題。
這幾天,最不舒服的當屬公務員,一天最熱的時間沒冷氣吹;但最睡不著的恐怕是老闆們,擔心辛勤的努力毀於一旦。萬一限電發生了,企業生產線上的半成品報廢不說;還要花時間去清理,需時間重啟生產,如果無法如期交貨,還有後續的賠償要處理;更嚴重的是,客戶們知道台灣有限電的風險,為了確保供貨,可能轉單,廠商好不容易打下的市場面臨流失。
為了接單、生產,廠商只好出走,到海外有電的地方設廠。當兩強在拚美國製造、大陸製造的時候,台灣竟要逼走廠商,相信這不是小英政府的初衷。
供電規畫不是剛好符合當下需求就行,還得預留成長的空間,以備民間投資所需。重啟核一廠1號機、核二廠2號機圖的不僅是未來一、兩周,因為缺電危機會延續到明年,重啟至少可確保明年的供電。不重啟,難不成叫明年用電不成長?經濟不成長?
而重啟核一廠1號機、核二廠2號機屬行政權,是行政部門該做的決定。這兩部機組歲修後,已得原能會重啟的許可,之前被指責的各項缺失都已改善。只要行政部門一聲令下,即可運轉。
外界以為是立法院卡關,的確,立法院—而且是上一屆的立法委員做了要求,要求行政部門要向立法院報告後才可以重啟,但重啟既是行政權,行政部門有權逕行決定。何況,現今的行政院部門與立法院、環團應該溝通無礙,為了不限電而重啟歲修核電機組,不是延役,也不是不「非核」,應該可以得到諒解。
其實算盤很容易打,一旦限電,噓聲來自四面八方;重啟核電機組解除限電危機,至少可以得到逾半民意的支持。
重啟核電機組已經刻不容緩。據台電先前的估計,應該是本周三、四供電才最緊急,但昨天就拉警報,用電尖峰達3,626.6萬瓩,創歷史新高,備轉容量率1.72%創歷史次低,距離限電黑燈僅差12.4萬瓩。
雖然經濟部表示9日會有三部機組併聯發電,可增加41.5萬瓩,但是備轉容量率估計也只有2.14%,如果一部大型機組跳了,還是有可能限電。其實台灣今年非常、非常幸運,破管都在周五或周末,而下午也總是陰雨,緩解限電壓力,但是不可能一直依靠幸運過日子。
核一廠1號機、核二廠2號機重啟後,可以增加162萬瓩,備轉容量率可以再拉高約4.4個百分點,可以蹬高到6%以上,脫離供電警戒。<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