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票金控旗下國際票券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三家票券金融公司之一,1977年開業,今年將滿40周年,專注商業本票授信及中介機構,貨幣市場主要交易商,在貨幣市場短期票券市場占有率維持在20%以上。
國票金控是國內唯一由票券業者轉換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立以來,陸續拓展業務版圖,包括國票綜合證券、國票創投以及租賃等。
2011年,華頓投信成為國票證券100%持股子公司,同年國票金決議在大陸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國票金並陸續對旗下租賃、創投增資,版圖業務持續穩定成長。
國際票券近年獲利穩定成長,除致力擴大票券自保利差及餘額,並積極發展新業務,以奠定直接金融市場領導者地位。近五年國票金獲利表現亮眼,2016年前11月稅後純益達20.34億元,年增36.77%,每股純益0.75元,並超越前年全年獲利,相較15家金控同業去年前11月平均獲利衰退,表現相對出色。
國票金董事長魏啟林指出,去年獲利成長主因票券授信業務採客製化策略,靈活因應市場利率變化,以及自保業務手續費收入增加。另外,國票證券因自營股票與債券操作有所斬獲,加上國票創投去年下半年有數檔投資多年的生技及餐飲公司IPO,帶動獲利能力加溫。
國票金2002年成立,仍積極推展票券市場發展機會,台灣票券具有三大優點,包括人力素質高、固定收益商品業務純熟、貼近高淨值客戶,都與國外知名投資機構高盛有共同的利基點,只是台灣票券業長期業務範圍局限在票、債券操作,面臨轉型關鍵。
直接金融
有利產業轉型
魏啟林說,國票金是國內唯一直接金融代表金控,國外評估金融效率多以直接金融占金融業務比重為指標,目前美國占比70%、歐洲50%至60%,台灣僅20%,主因台灣金融業以銀行為主,也就是間接金融,廠商沒有靠自己信用融資,而是靠銀行仲介,未來若走向電子金融,也就是直接金融,金融配置效率將會最高。
魏啟林指出,高盛、摩根士丹利早期都是由票券商轉型。國內主要票券公司耕耘市場數十年,對於貨幣市場及債券市場造市功能,活絡市場,提供市場流動性有相當的貢獻,也培養出不少金融交易及批發金融業務人才。
魏啟林說,票券業與國內上市櫃公司及大股東實戶等往來關係密切,在此基礎上,未來開放並提供更多元金融業務服務時,有利於金融業務根留台灣,提高本土金融業之附加價值,增加金融業GDP的貢獻。
魏啟林分析,台灣是資產管理市場,只要海外資金回流,根據央行估計,台灣海外金融投資超過1兆美元,只要有二分之一回流,以台灣為平台連接國際金融市場,僅僅收取2%服務費,台灣就可打造強大的資產管理金融中心。
魏啟林指出,台灣票券金融公司成長歷程與高盛相似,且台灣票券業人力素質高,固定收益商品業務純熟,貼近高淨值客戶群,擁有與高盛銀行相同的利基點。
展望未來,他說,國票金希望走向資產管理型金控,且現在金融科技(FinTech)風潮,金融業不需要擁有太多實體銀行,國內已有銀行要走電子銀行,相較大型金控因體系龐大、員工多、轉型金融科技道路要謹慎保守,國票金轉型較為靈活。
回饋社會
擴大福利事業
魏啟林指出,票券業具有幾大優勢可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包括規模不大,具有風險控管、信用評等能力,加上國票金做直接金融,電子金融就是直接金融,國票金了解電子金融的生態文化與市場。
台灣已啟動研擬金融監理沙盒法案,其中票券金融公司可在監理沙盒的框架內,試辦Peer to Peer(P2P)借貸平台,將P2P的「個人」對「個人」擴大解釋為「中小企業(Small&Medium Enterprise)或個人」對「中小企業或個人」,可將此借貸平台簡稱為CP2CP,兼具企業、個人及Commercial Paper(商業本票)借貸含意。
大型企業是票券金融公司服務的主要客戶,考量原業務維持及大客戶融資容易而接受度較低,初期可能不適合做為金融創新架構試辦對象,但未來仍有機會視大型企業對此借貸平台之接受程度再考慮納入。
國票金成立的「財團法人國票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專職辦理社會弱勢團體之扶助,提供經費資源等各項協助,以落實長期回饋社會理念,善盡企業公民之社會責任。
除原有基金孳息及資產報酬外,國票金暨國際票券每年還會捐款,讓基金會能擴大辦理社會福利事業範圍,服務更多弱勢群眾。2015年辦理社會福利事業,受惠人次達5,678人,透過集團員工查訪及社福單位聯繫,發掘亟待幫助的社會弱勢民眾,有效落實回饋社會的理念。<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