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竣工起用的林口電廠,是台灣最早的燃料發電機組,半世紀以來,一面見證台灣工業起飛,經濟繁榮,也眼睜睜的看著人類過度發展擴張,剝奪大自然生存空間,給環境帶來汙染。
前年夏天度過用電高峰後,台電將林口電廠三部機組陸續拆除,並導入高效率的超超臨界機組,每度電排碳量比舊機組減少近二成。
只有減碳還不夠,台電要更藉生態復育,將林口電廠廠區打造成「生態電廠」,因此已種下7,000株鐵炮百合,清明前後到5月的花季盛開時,台電歡迎民眾入廠賞花,共同找回半個世紀前林口人記憶中的百合花。
林口電廠也不是台電惟一的「生態電廠」。2013年,大甲溪水力發電廠也轉型為生態電廠,並啟用馬鞍壩生態公園。
水力發電廠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攔河擋水,會阻擋魚兒迴遊,如今在遊人如織的谷關風景區,除想到谷關溫泉、八仙山及白冷圳,遊客也可在電廠攔河壩上看到「魚道」,更可實地到「魚道觀景台」看大甲溪魚類在魚道內爬樓梯。
遊客在馬鞍壩生態公園入口斜坡處的「觀景平台」,就能一覽大甲溪美景,從日式木造屋改造的「發呆亭」遠眺鷺鷥島,透過「水輪機」了解水力發電方式。
而濁水溪上游的萬大水力發電廠,台電在四年前成功復育珍貴的台灣原生種大豆,去年更成立「萬大生態電廠環境教育站」,廠區屬於中低海拔闊葉林帶,富有多種植物林相及各類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無論是火力、水力或是太陽能,在設備製造或是發電過程,難免帶來汙染;但藉由「生態電廠」,台電希望能幫助大家在「大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求取平衡。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