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擎生技近日捷報頻傳,旗下抗胰臟癌新藥MM-398合併治療模式,連續取得台、美藥證;業界認為,下一步看中裕、浩鼎表現,若這兩家新藥公司,產品繼續「安打」,可望重拾台灣生技投資信心。
智擎近期除了在台灣取得藥證,而美國FDA也在隔天(23日)發給上市許可證,打出「雙響砲」。這是繼寶齡富錦的腎病新藥之後,又一個取得台美藥證的新藥,顯見台灣新藥開發能力已受到國際肯定。
智擎取證後,台灣生技業僅有小確幸未見大振奮,業界認為,顯示台灣投資人對於新藥開發仍有疑慮。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智擎的抗胰臟癌新藥在台灣市場不大,而美國市場無法分得銷售利益,因此投資人仍觀望。
下一步,中裕的抗愛滋病新藥TMB-355的小型臨床三期若能儘速完成、取證,而浩鼎的抗乳癌新藥OBI-822台灣臨床在明年初又解盲順利的話,可望帶動投資人的意願,讓資本市場熱度加溫。
業界指出,台灣生技產業自去年起,資本市場陷入低迷,尤以新藥為然。因此,一般投資大眾參與度偏低,即使投資法人選擇進場時機也極為謹慎,深怕重蹈錯誤的覆轍。
其中,近期才登錄興櫃的新藥公司景凱生技,也在掛牌首日即跌破承銷價格,雖說該公司表示,這是部分股東出脫持股所致,仍顯示投資人對新藥股信心薄弱。
不過,業界人士也指出,證所稅等股市緊箍咒因政黨惡鬥、部分政府官員專業不足的情況下,懸而未決,讓興櫃、未上市交易猶如「冷凍庫」,陷入無量窒息的窘境,也是扼殺投資意願的主因。
此外,新藥公司之所以現階段吃虧,業界認為,好的新藥產品在取證、上市後,雖然具有潛力與爆發力,但在上市前後仍有太多變數,得以影響產品的成敗,讓一般人難以分析判斷。
加上台灣投資人仍無法接受新藥試驗失敗(或不如預期),導致新藥公司的價值無法客觀評價。業界指出,歐美有許多成功的新藥公司,都曾有過失敗經驗,而失敗經驗正是成功的資源。
除了無法正確地看待失敗,專家指出,台灣投資人仍過於迷信名人、名牌,對於投資生技仍有盲從的現象;台灣不乏有競爭力的技術,應該多方評價、客觀分析,才能有漂亮的投資組合。<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