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經濟部能源局說5月下旬備轉容量率恐低到僅剩3.3%,會有限電危機,經濟部昨(16)日又緊急滅火,說是部份發電機組可以延後4個月再歲修。但果真如此就可安然度過5月,或是把電力供給天天逼到走鋼索的邊緣?不免令人為今夏的用電高峰期捏把冷汗。
今年景氣不錯,經濟部對所轄業務的推動,原本應該可輕鬆以對。但是碰上缺水又缺電,讓主管水、電與招商業務的經濟部成了重災區,官員個個眉頭深鎖。
日昨,能源局出其不意地揭露5月有限電危機,這是一個事實陳述,卻讓府院高層全傻眼,高層擔心會被「婉君」冠上「恐嚇」惡名,讓行政團隊的滿意度更低,也怕缺電真相會妨害國內業者的海外接單,因而落入「講與不講都是問題」的窘況。
於是,經濟部的官員們在周三晚間連夜開會,東移西湊國內可用電力,緊急祭出五大措施,在周四又強調政府絕對有因應作為,不至於會讓全台突然跳電。
但是經濟部所謂「最大努力」,是將部分機組的歲修延後執行,帳面上備用容量是保住了,但是事實是如此嗎?根據台電規劃,每年機組大修排時間都要避開6至9月的夏季用電高峰,提前在5月完成。但現在把部分機組延後歲修,猶如已跑了一萬公里,需進廠保養維修的車子,現在得咬牙苦撐至一萬兩千公里才能進廠,但是這輛車上路時萬一撐不過,該怎麼辦?
電力吃緊確實是產業界與全民關切議題,在野黨封殺核電,核四無法運轉,國內供電吃緊狀況已愈來愈明顯,在野黨推動的「非核家園推動法草案」已獲初審通過,未來若三讀完成,現有的核一至核三廠屆齡後都不可延役,如果其他能源無法有效替代,缺電與限電勢必成為生活常態,執政黨本來就該理性揭露,讓民眾與廠商有所了解,府院不必氣急敗壞至此。適時揭露台灣的水電供應狀況,讓民眾與業者一同面對事實,反思因應之道,才是共度難關的辦法。<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