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唐獎頒發的兩類免疫治療抗癌技術PD-1、CTLA-4,全球四大廠必治妥、默克、羅氏、阿斯特捷利康搶攻,台廠近期該類新藥開發也報佳音,包括單抗新藥開發公司源一、藥華,蛋白質藥廠喜康、台康、永昕都將有機會搶食商機。
首屆唐獎在今年6月間揭曉、9月18日頒發,生技獎得主為美國科學家艾利森(James P. Alison)及日本科學家本庶佑(Honjo Tasuku),他們的貢獻是找到抗癌免疫機制中的CTLA-4、PD-1,並已經各有產品在美國、日本上市,先期聚焦治療西方人常見黑色素瘤。
艾利森及本庶佑所找到的抗癌CTLA-4、PD-1機制,都已經由大廠必治妥(BMS)開發出新藥,其中,由CTLA-4機制所開發的「Yervoy」(ipilimumad),已經於2011年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去年銷售額度約9.6億美元,國際法人預估,今年該產品對必治妥的貢獻額度將上看13億美元。
本庶佑找到的PD-1,已分別由日本小野藥廠及BMS產品化,日本市場已經開始銷售,雖然美國市場被默克(Merck)在今年9月間搶先上市,但前兩者已經聯合對默克發起專利侵權之訴,且一般預估BMS的PD-1新藥明年也可望進入市場。
據國際法人J.P. Morgan預估,CTLA-4單一產品產值,到2020年將超越26億美元,而PD-1的營業額則更上看42億美元,也因此,國際大廠除了BMS、默克搶先進入市場外,羅氏(Roche)、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也都積極開發PD-(L)1產品。
特別的是,CTLA-4與PD-1雖然同屬抗癌免疫機制,但艾利森表示,兩類產品單獨用在人體的治療效果僅兩到三成,若能夠「雙劍合璧」,則威力上看五成。因此,同時擁有這兩種技術的BMS,積極將兩者合併治療,希望開發出新產品。
除了BMS想雙劍合壁,其他幾家大廠,包括默克、羅氏、阿斯特捷利康也積極尋覓「另外一把劍」,如CTLA-4技術;其中,默克已經出價1億美元,委託Agenus開發「可以合璧的技術」,有意搶占市場先機。
台廠中擁有唐獎生技技術的公司,除藥華引進PD-1外,還有源一自行開發的CTLA-4,國內蛋白質藥物公司包括喜康、台康、永昕等,都有高階生產技術。<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