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有效掌握用電情形,台電大手筆投入12億元,幫全台2萬4千戶高壓用戶裝設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AMI),希望透過巨量資料分析,設計多元電價方案以及負載管理措施,進而降低用電量、降低發電成本。
「我們最希望大家最好不用電!」台電總經理朱文成笑稱,台電的電價比發電成本低,如果台灣人減少用電量,就能降低台電虧損,省到某個程度可能還可有盈餘,因此台電正想盡各種方法協助民眾節電節能。
經濟部能源局長王運銘表示,目前台電的財務狀況不佳,如果能透過裝設AMI、讓台電發展更好的負載管理策略,對日後營運也也有幫助。
王運銘認為,全球電力公司為了能穩定供電,除了檢討既有發電模式,也開始調整電力負載量,讓電力能更有效的被運用。台電廣設AMI,就是要先掌握各用戶的用電狀況,進而調配出最有效率的發電、用電模式。
現行的傳統機械式電表,價格較便宜,但無法記錄當下與累積用電量。朱文成說,AMI電表使用ICT技術,能將用電資料自動傳到控制中心,不僅能減少查表人力,台電更能依這些資料判斷用戶的用電特徵、計算適合的節能方案。
朱文成表示,台電從2008年開始布建AMI智慧電表,繼去年替全台用電量佔全台6成的高壓用戶都裝設AMI後,目前初步裝了一萬戶低壓用戶。接下來台電會持續評估節電成效,再決定是否要替兩百萬低壓用戶全面裝設AMI。高壓用戶的AMI電表一台造價5萬元,低壓用戶電表5千元,所有購買與裝設的費用由台電買單。
朱文成也強調,AMI本身只是拿來蒐集、記錄資料的硬體建設,機器本身並不會幫用戶省電,真正能發揮功效的,是後端的資料蒐集和分析。
台電並建置高壓用戶服務入口網站,用戶能隨時上網下載過去的用電資料,判斷哪種用電模式或契約容量對他們最有利。朱文成建議,企業用戶能依此進一步考慮改善製程、用電方式,或是尋求節能服務業者(ESCO)協助,找出更有效用電的生產模式。<擷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