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傳統保單上市滿一周,銷售成績雷大雨小,合計業界單周賣出約新台幣7,000萬元,當中,以國泰人壽排名第一,保費收入約人民幣1,111萬元,約當新台幣5,555萬元。
壽險業者分析原因有三,包括商品競爭力並未超越人民幣存款,以及幾家拿到核准保單的公司架上同時還有其他熱銷商品,因而未能成為業務員主推商品,再者是相對於銀行通路,壽險公司的客戶即便想買人民幣保單,手中不見得已有人民幣部位。綜合各方面因素,壽險業者認為,人民幣傳統保單屬於醞釀期較長的保單,因為客戶需要時間兌換人民幣部位,而銷售通路也需要時間熟悉新商品。在金管會出手管理備查制人民幣傳統保單下,目前市場上僅有五張人民幣傳統保單,國泰、新光、富邦、中信、中壽等各一張,全球人壽的第一張保單將等4月中再開賣。
以養老險來看,以新光人壽「民富」的預定利率最具競爭力,達3%,但到本周一累計僅賣出新台幣175萬元,原因在於同期間也推出澳幣計價保單,屬於民眾喜歡的固定配息型商品,是業務員現階段的銷售主力。
至於利變型保單,以國壽的「鑫中國」宣告利率3.75%最具競爭力,按年齡推算,最高報酬率可達3.09%,但因國壽目前有張極具吸引力的結構型保單,大受業務員認同主推,因而「鑫中國」統計至8日,共成交829件,保費收入人民幣1,111萬元,雖然不如外界原本想像,但符合內部目標。富邦人壽的「民利豐收」利變保單,累計至周一成交47件、人民幣230萬元(約新台幣1,150萬元);中壽、中信也是賣得不多。
壽險業者表示,第一張人民幣傳統保單銷售不佳早在預料中,因為多家業者均已著手準備條件較佳的第二張保單,但現在考量主管機關態度,暫時不會推出,因此市場上想看到人民幣傳統保單熱賣景象,恐怕還得再等一等。<擷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