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集團在1997年的亞太金融風暴中,曾因誤踩地雷股而受傷嚴重,卻能因此記取教訓,痛定思痛,勵精圖治,搖身一變成為國內金融產業界活力充沛、創意豐富的領頭羊,這些年來表現極為亮眼,真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對半合資 進軍亞洲市場
千禧年5月,富邦集團宣布與美國花旗集團策略聯盟,由花旗斥資7.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30億元)投入富邦集團旗下的富邦產險、富邦銀行、富邦證券、富邦人壽及富邦投信等五家公司,分別取得各公司15%的股份。
雙方也同時宣布今後將以對半合資的方式,共同進軍開拓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金融市場業務。消息傳開,立刻成為台灣乃至亞洲眾所矚目的財經頭條新聞。
富邦與花旗的結盟,是當時花旗在亞洲最大的投資案,也是台灣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案,而且開啟了台灣金融機構與知名跨國金融集團合資合作的新頁,具體落實了當年台灣政府揭櫫的「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的戰略目標,讓富邦更國際化,也讓花旗更在地化,的確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的精彩傑作。
資金活水 直接挹注營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件投資結盟案,並不是由富邦集團大股東出售老股給花旗,而是由富邦五家公司現金增資發行新股,讓花旗直接或透過海外存託憑證間接認購。因此,花旗的新台幣230億元資金並非落入大股東的私人口袋,而是直接灌注到富邦的五家公司。
這股資金活水有如及時雨,充實了富邦集團的營運資金,奠定了富邦集團日後持續蓬勃發展的雄厚基礎。富邦與花旗的策略聯盟,讓富邦谷底翻身,脫胎換骨,可說是富邦集團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花旗集團在1998年與雄心勃勃的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後,王國版圖瞬間擴大,成為橫跨銀行、證券、保險、財富管理等多方面領域的產業龍頭,有如金融百貨公司,強調跨業交叉行銷,以求發揮集團最大綜效。
新花旗集團改由旅行家團隊強勢主導,積極地透過併購在全球插旗卡位,攻城略地。譬如說,花旗在歐洲搶進了當地的資產管理業,而在日本則擠入了當地的證券業;在台灣,花旗選擇了以富邦為橋頭堡,鞏固台灣地盤後準備揮師進軍東南亞及大陸的保險市場。
就台灣的保險業而言,富邦雖然在1999年獲選為「亞洲最佳保險公司」,但除了產險之外,富邦當時在壽險的實力並不雄厚。花旗獨具慧眼挑中富邦,等於是對富邦的專業能力作了一定程度的背書保證,不但替富邦的營運體質打了一劑強心針,也對富邦的股價起了拉拔作用,讓富邦集團一掃前幾年鬱卒的陰霾。
可惜的是,富邦與花旗的「土洋結盟」,並未真正吹響台灣金融產業邁向國際化的號角。
接著十餘年間,台灣金融業走出國門的腳步仍小,外國金融業跨入台灣的限制仍多,類似的「土洋結盟」並未如火如荼地開展。「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的美麗願景,似乎停留在「紙上練兵」的階段,國內外金融產業結合聯盟的推動始終是「雷聲大雨聲小」。
更可惜的是,花旗與富邦結盟後,原來預期在大陸及東南亞保險市場合資合作的計畫,因兩岸關係停滯不前以及其他種種因素,始終未見開展,導致雙方不得不開始重新檢視彼此的策略方向。
2001年底富邦改制成立金控後,花旗持股從15%稀釋到12%以下,雙方可能分道揚鑣的傳言更是時有所聞。
專業經營 重視公司治理
2004年6月,富邦與花旗終於拆夥,共同宣布結束策略聯盟,花旗並於其後三年間透過全球存託憑證方式,陸續出脫手中的富邦金控持股,至2007年7月全數出清,為雙方的合作關係劃上完整的句點。
富邦與花旗的策略聯盟,雖然沒有達成雙方原先設定的目標,但對富邦的脫胎換骨,似卻產生了關鍵性的推手作用。富邦從此更加強調專業經營,重視公司治理,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經過一系列的精彩併購交易,逐漸成長茁壯,躍為國內金融產業霸主。
飲水思源,富邦能有今天的成就,當年結盟花旗,功不可沒。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本專欄每周四刊登)<擷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