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民國前11年)有「總督府專賣局」,光復後重組為「台灣省專賣局」,36年改為「台灣省菸酒專賣局」,顧名思義,它是一個菸酒等產品的專賣單位,徐安旋話當年:「我們賣什麼,客人就喝什麼」,後來進入完全競爭市場,但台酒的產品依然受到支持與肯定,讓年青人跟著歌手伍佰大喊:「尚青」,可見百年老店的信譽卓著。
談起那個年代,公賣局的經營與產、銷運作,實與台灣經濟發展緊密相連,首先是米酒的原料為米,由台灣農民供應,對農業經濟起了支撐作用;而1萬1,100公頃的菸草種植面積,可想見帶動多少就業人口;各種口味的酒,更需要採買葡萄、荔枝、梅子、李子等農產品;菸、酒的包裝紙與玻璃瓶,對工業發展也有貢獻;尤其,遍布各鄉鎮的批發零售商,「門口掛一個菸酒牌照,可以養活一家人。」此外,公賣局有七成盈餘必須繳庫,兼具財政功能。
不過,徐安旋猶記,75年5月31日他向公賣局報到時,員工還有1萬4,500人,76年1月1日政府開放國外菸酒進口之後,消費者選擇變多了,需求也拉高了,對公賣局帶來很大衝擊,銷售量下滑,演變成設備使用率下降、人員閒置、產能過剩、半製品庫存量太高,醞釀了員工離職潮,到了93年只剩下6,500人。
為了挽救被侵蝕的市占率,台酒不斷調整經營體質,「我們的反應能力很好,」徐安旋指出,挾信譽、品牌知名度、製造技術、消費者信賴度等優勢,務實地去改善經營面,再造企業榮景並非難事,「去年度過辛苦的一年,今年充滿希望。」
喝酒不開車 安全有保障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