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基金業者賺得風光,百萬銀行理專時有耳聞,但現在,全都
得過苦日子。台灣投資持有的境外基金總規模,11月底跌破1兆元
,相較去年12月底高峰的2.1兆元,足足少了1兆多元。
獲利來源大幅縮水,近幾個月投信投顧業裁員驚人。投信投顧公
會秘書長蕭碧燕坦言,境外基金規模要重回2兆元實非易事,她
說:「多頭賺多久,空頭就得熬多久」。
這失落的1兆元,用平均手續費1.5%推估,扣除銀行端的拆帳,
1兆元如果不能重回基金業者手中,基金業者至少要失去30億元
的營收。業者想要追回投資人的心,除了得靠市場表現幫幫忙,
就要看是否能夠確實發揮「顧問」作用,提供投資人正確的資產
配置建議。
摩根富林明副總邱亮士分析,國人投資基金多有地域與明牌迷思
,亞太地區具有較強的投資題材,印度則因為近五年表現亮眼吸
引資金目光,成為國人最喜愛的投資選擇。
不過,國內光是投資印度這樣的高風險高報酬的單一新興國家基
金,總額就高達321.82億元,與全球已開發市場或新興歐洲等區
域類型總合相去不遠。
這顯示,過去基金業者在引導投資人選擇商品時,總是提點績效
甚於風險。在景氣高峰時,也不見業者將投資人部分資產引導至
穩健資產中,反倒在一陣恐慌、淨值都跌掉一大半之後,開始四
處可見業者鼓吹保守型資產的好。
只是,投資人這時只剩一半資產,再放進一年報酬不到5%的投資
組合,到底要花上多少年才能夠回本?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