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進入微利時代,總在都會區開店的個人用品連鎖店及藥妝美妝
店也遭遇「租金直直漲、利潤卻變薄」的難題,不得不重新思考拓點
策略。
指標品牌屈臣氏修正拓點目標,原定今年底500店的口號已經變成年
底前花3億元開50家新店,再花2億元改裝現有的50家舊店,目的是讓
老店、新店全都耳目一新。
台灣屈臣氏董事總經理米斯華(Stuart Mitchell)表示,去年底屈臣氏
共有384店,距離400店規模已經很接近。今年到現在為止,開了兩家
新店,達到386總數。年底前會開50家分店,將使總數變成430家,依
舊穩住市場龍頭地位。
分析屈臣氏最近三年的新增店數,可以明顯看到隨著市場變化不斷修
正店數的痕跡。2004年增加70個新店面,到了2005年則增加86個新店
面,今年腳步趨緩,只開50家新店,平均每周一家。
開店腳步趨緩,開店的地點策略也改變。以往屈臣氏集中在北台灣,
越是鬧區,越不可缺席。今年,米斯華把重點放在中南部,就跟許多
房仲業者現階段的策略一樣,當北部市場趨近飽和,二線城市卻是一
塊具有潛力的處女地,越早搶進開發,越早卡到最好的位置。
挺進二線城市、北中南並重,都只是通路策略,唯有強化自有品牌和
獨賣商品,才是拉高毛利率的最大法寶。
屈臣氏是亞洲零售業巨人,從大陸、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
、泰國到韓國,都看得到屈臣氏的招牌,有很多共同的經驗法則可以
適用。
台灣是屈臣氏亞洲分店和員工數最多的地區,但是自有品牌的比例卻
過低。在歐洲,個人用品店的自有品牌占比高達四成,台灣卻只有5%
,獨賣商品更低。屈臣氏因此看到機會點,將從提高自有品牌先下手
,年底希望突破15%。
<摘錄經濟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