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遠志於1957年領先全球分離新菌種以醱酵法生產麩胺酸,並在1958年工業化試量產味精(MSG)成功後,轟動國際。當時他還在日本東京大學農學研究所,利用寒暑假回台探望妻小時,國內食品廠味全、味王、津津(統一企業尚未成立)等,也掀起了一陣搶人風。
最積極的是味全,為了阻斷蘇遠志和其它食品廠接觸,味全創辦人黃烈火不僅安排蘇遠志住在台北火車站附近最頂級的飯店,連蘇遠志外出,黃烈火都派人跟隨。
1959年,蘇遠志在沒有收取權利金下,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義務幫忙協助味全以澱粉及糖蜜為主要原料生產味精,並從1960年起台灣開發外銷MSG。
當時位在台中沙鹿的味丹公司,還是一間小工廠,創辦人楊頭雄積極想分食味精大餅,但技術卻一直無法突破。於是楊頭雄親自北上,到蘇遠志家中請求幫忙,蘇遠志於是指導味丹以醱酵法生產MSG,1964年味丹也開始大舉投入此領域,而且是後來居上,成為此領域的佼佼者,目前味丹生產量全球居冠,年產量約20萬公噸,佔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市場。
其實,蘇遠志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充分整合資源,甚至是將「垃圾變黃金」。在1950、1960年代,台灣因氣候適宜,大量種植甘蔗生產蔗糖,因此每年產生大量廢糖蜜。蘇遠志利用這些廢糖蜜做為細菌發酵生產味精的培養基質,不僅解決國內製糖工業廢糖蜜的問題,又創造一項新的生物科技產業。
蘇遠志發明以廢糖蜜生產味精,不但成本降低三分之一,而且產量竟然增加達百倍以上!他讓台灣在1960年代每年可以節省進口小麥原料外匯400萬美元,同時外銷味精賺進600萬美元,總值達1,000萬美元,折合當時新台幣4億元,再加上他而後陸續發明的綠藻、鳳梨酵素消炎劑、紅麴色素等,難怪會贏得「台灣發酵之父」的美譽。
蘇遠志是在1959年3月取得碩士學位,1962 年3月獲得博士學位後,他繼續留在東京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與東京的華僑企業家共同創立「中國飲料株式會社」,指導生產以「梅可樂(Bai Cola)」為商標的酸梅湯碳酸飲料。這種經過發酵、有碳酸氣的飲料,上市後在日本風行一時。
成名甚早的蘇遠志,在30出頭的年紀裡,不僅已因創新味精的生產聲名大噪,而經營的碳酸飲料也有不錯的口碑,當時臺大校長錢思亮美國開會,返國途中,特地停留東京去造訪蘇遠志。錢思亮見了蘇遠志後,很愷切地說:「在人家的地方工作,不如回到母校教書,培養下一代更有意義。」於是,蘇遠志束裝回國,1963年2月返回臺大任教,分別在農業化學系教授「工業生物學」及「發酵化學」。後來並擔任農化系系主任、農化所所長及農學院院長,徒子徒孫滿地開花,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