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最低PE Ratio 半導體設備供應商
投資買進理由:
1. 氣體分流閥是台積先進製程與CoWoS廠區唯一獨家供應商
2. 台積因應本土在地化將所有氣體管路配置已經換成和淞
3. 去年穫利113年 EPS 28元 今年114年 EPS預估 33元 明年115年估計近4個股本起跳
4. 高殖率/低本益比7.5倍(3/13收盤價209元),今年配息11元配股300股
5. 本公司股務作業原委由凱基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務代理部辦理,自114年4月1日起,改委由兆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務代理本部辦理,業經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股份有限公司114年1月17日保結稽字第1140001139號函覆准予備查(估計114年Q2申請上市櫃做準備)
和淞科技是做流量控制器/氣體純化器/特氣分流閥等半導體相關產品為主,後期開始承接廠務Turnkey工程,受惠台積電於先進封裝及先進製程擴廠,因應AI的需求,和淞科技的特氣分流閥與氣體純化器在此背景下有望隨著全球半導體製造的擴張而持續增加
和淞科技的特氣分流閥(VMB)是用於半導體製造對於氣體的精準分配要求更高,特氣分流閥VMB與分流閥盤VMP都是自製的,所以毛利很高,現在已經是台積電各廠區的標準使用設備,搭配的氣體管線也是和淞配合建置的,未來將挹注營收成長,早期氣體配管為帆宣生產,帆宣後來𨍭到氣體自動化系統方面,況且和淞創辦人都是從帆宣出來的,可見關係友好,帆宣願意把氣體管路配置市場轉交到和淞,先前增資是為了要擴充產能,台積電會與和淞擴大合作
竹科人士表示在氣體純化器方面,和淞已是台積電CoWoS獨家供廠商,技術能力已獲得肯定,氣體純化器需求很龐大,原本供應的廠商英特格因供給不足導致台積電將訂單部分轉給和淞,因此和淞不僅拿下CoWoS獨家訂單之外,先進製程未來一半份額也是和淞的,以一台氣體純化器費用大約5千萬(小型)至1億元(大型),隨著台積電未來幾年大幅擴廠,今年和淞預計取得氣體純化器在COWOS 40台,先進製程 20台,和淞科技的營收將會大耀進,未來台積電相關氣體的基礎建設都會用和淞的方案,想像空間大,和淞的營收將會逐季越來越好
今年2025 Q2可望申請上市,去年EPS 28元,今年穫利可望挑戰新高33元,從所有台積電配合的設備廠中,本益比最低都有20倍以上,目前和淞本益比約7.5倍,後市股價還有很大的空間,投資人不坊提早佈局........
高殖利率股享有較高的本益比,本人估計今年申請上市股價上看360元~420元的空間
投資有賺有賠不做投資依據
和淞科技投資35億升級智慧製造,強化半導體供應鏈與綠色創新
投資臺灣事務所今3月28日通過3家企業擴大投資臺灣,包含臺商回臺方案的和淞科技,以及中小企業方案的布娜飛有限公司及詠弘科技。截至目前「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已吸引1,677家企業超過2兆5,389億元投資,預估創造16萬1,267個本國就業機會,其中「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有335家企業投資約13,690億元,帶來 9萬1,626個就業機會;「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則已吸引1,138家企業投資約5,790億元,帶來4萬978個就業機會。
和淞科技深耕半導體產業,專注於高科技廠房廠務供應系統工程之整合服務及半導體廠務及製程設備之製造。其核心產品涵蓋半導體設備、PFA/PTFE 閥件、醫療霧化片及客製化設備,並通過ISO9001、ISO13485、ISO45001等國際認證,積極拓展全球市場,提升競爭優勢。為提升設備產能並強化開發能力,和淞科技計畫投資近35億元,於新竹產業園區擴建智慧新廠,設置VMB等設備智慧生產線,導入自動化製程、機器人搬運、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大幅提升產能與品質控管。同時,公司積極響應綠色製造與節能減碳趨勢,規劃建置太陽能發電、純水回收系統及低碳設備,推動企業向智慧製造與永續發展並進的目標邁進,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半導體供應鏈。
再跌就陸續增加持股
這個換手很成功,把之前低價買但是撐不住的人洗出去嘞
隨著未來營收陸續公布
價值應該會隨成長幅度增加
緊抱持股至除權息絕對不是這個價
這樣等下更多人搶進了
如果Q2順利送件成功,上半年獲利有到15元以上(除權後)
股價250元都是保守的
準備來showhand....
試問一下除權前股價有可能還在300塊嗎?這麼高的殖利率不吸引人?今年的穫利不會輸給去年,假設持有10張和淞除權配發現金領11萬+配發股利3張,本人預估除權息後股價最少還有250元實力
那麼除權的總額約現金11萬+3張股票(75萬)=86萬元
提早佈局買進業績發酵股價上揚,等到除權息有可能配發股票股利是多出來的.......。
到目前為止本益比也才接近10.5倍
想買多子彈不夠啊
董事會已經宣布配發11元現金,3元股票股利。
一般而言,擁有高成長高獲利的公司,才會選擇配發股票股利。
以目前1-2月營收成長35%左右,獲利預估應該是接近先進大所估算。
台積電海外設廠目前大多數仍以台灣廠商為主幹。
美國的供應商太不可靠,又很貴。
台廠機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