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除了於2022年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進一步整合金融資源,引導產業進行淨零轉型外;近期也針對COP28在金融領域的議題,盤點了三大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包括鼓勵金融機構投融資綠色及永續相關領域、推動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
廣義的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係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加強其截存的相關融資,以達成降低人類和生態系統受氣候變化衝擊影響而產生的脆弱性,同時能提升氣候調適力及韌性。融資管道涵蓋銀行貸款、風險投資、私募、共同基金、捐贈基金、購買股票或債券等。然而,氣候政策倡議組織(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來自公共和私人的氣候融資雖達到1.4兆美元新高,仍不及2030年以前每年所需的5.2兆元目標。
金融與產業互為根葉,相輔相成。尤其,金融業資金雄厚,在氣候融資與低碳轉型中的角色可謂舉足輕重,更應強化資金影響力,以實際行動驅策產業響應低碳轉型,共同邁向永續發展。
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本國銀行對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放款餘額已達2.66兆元,較前一年增加2,900億元,未來仍應持續擴大氣候融資案件放貸。
產險公司亦可發揮作用,如發行電動車、農產品保單,或是替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投保的藍色保險等商品。
新加坡淡馬錫國際投資公司為加快脫碳進程,為未來世代創建淨零碳排世界,於去年中承諾投入50億新元資金成立投資平台公司 GenZero,將在全球進行三大重點領域投資,包括緩解氣候變遷的技術解決方案、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的解決方案,以及協助發展高效能、高效率和高可信度的碳生態系統的公司,值得借鏡。大陸深圳於今年9月發布全國第一宗「紅樹林保護碳匯」拍賣,通過「生態保護+保險機制」有機融合,為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珍貴的紅樹林資源提供雙重保護。
再者,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永續基金規模也逐年攀升,這類基金除投資全球各行各業減碳龍頭外,也希望發掘出能協助經濟活動或避免碳排放產品或服務的公司。有些基金更是結合「AI科技及氣候變遷」兩大主流趨勢。此外,因林木本身可以減少塑膠的使用,又可吸碳,以林木為主題的林木資源共同基金也隨之而生。
有道是,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應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減碳勢在必行。筆者建議,一、金融及監理機構宜善用氣候金融科技,加速氣候融資、追蹤及監管。二、政府應與民間企業資本合作,共同研發氣候變遷解決方案。企業亦應主動揭露氣候相關財務資訊、做好氣候變遷風險管理、強化自身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三、台灣碳交所雖已引進國外碳權商品,尤應早日完成國內碳定價,展開碳權交易,並規劃及推出碳金融商品,進而與國際接軌。四、證交所除建構ESG的生態系外,也要加速落實將公司治理評鑑轉型為ESG評鑑。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