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公會祕書長吳桂茂致詞時表示,歐盟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定在2026年起針對進口的高碳排商品徵收碳關稅,我國亦規劃2025年開徵碳費,相關的實體產業以及身處國際大廠供應鏈的企業,應盡早規畫因應。今年公會特別邀請4位國際交易所專家分享歐、美碳權交易發展經驗,並邀請學者、臺灣期交所及期貨業者座談,共同探討台灣碳權衍生性商品市場的經營與發展,協助企業瞭解相關交易工具與策略,強化面對氣候變遷壓力的韌性。
吳桂茂指出,國際上已有多家交易所推出碳權期貨或選擇權作為避險工具,希望透過研討會,提供與會者從各個面向思考如何與國際攜手邁向環境永續的目標。
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致詞表示,2050年淨零碳排是全球共通的價值,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亦將其入法,變成國家目標。為達成目標,金管會已規畫具體行動方案,由兩個非常重要的推手—上市櫃公司與金融業負責推動。上市櫃公司透過產業供應鏈帶領中小企業,依照企業減碳及碳排的相關揭露措施,逐步達成減碳的目標;金融機構則透過投融資與商品設計,發揮其影響力,與企業一起往前邁進。而今年成立的臺灣碳權交易所,目的是要引領企業將碳價格以公正的方式交易,讓企業走向低碳經濟、減碳經濟,逐步與國際接軌。
邱淑貞表示,期貨商品在金融市場波動大的環境裡提供交易人避險管道,是大家可有效使用的工具。至於碳權交易未來是否有機會成為我國期貨市場上架的商品,這是很有遠見的想法,可以一步一步的實現。邱淑貞期許期貨業與臺灣期交所可以帶領大家,不管在商品面或協助交易人避險,有多元化、無限的未來。
臺灣期交所總經理周建隆致詞時表示,在金管會的帶領之下,整個資本市場的永續發展已有非常清楚藍圖。今年6月期交所建置「期貨市場ESG資訊平台」,提供交易人一站式查詢期貨市場ESG資訊。期交所亦持續投入綠色金融行動節能減碳措施、進行綠色採購,今年更將社會公益與環境保護結合,並完成公司碳盤查,作為減碳目標基準。
周建隆表示,期交所2020年6月推出亞洲第1檔永續指數期貨,今年推出2檔ESG指數ETF期貨,未來將持續關注國內外永續商品市場發展情形,並參考國外經驗,配合主管機關政策,與期貨業共同努力促進期貨市場的永續發展。
專題演講邀請國際知名交易所進行分享。第一段主題「歐盟可持續發展策略與碳市場歐盟經驗分享」分成兩部分,首先由歐洲能源交易所(EEX)亞太區業務主管Erlend Engelstad演講。Engelstad提到,全球碳市場的變化包括英國、德國和美國已設定更高減排目標以達到碳中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正在全球擴張、愈來愈多的產業被納入ETS、自願碳市場的興起與快速發展、不同國際組織簽署協議承諾降低碳排放等。EEX為EU ETS的獨家拍賣平臺,也提供歐盟排放權配額 (EUA)二級市場的現貨、期貨和期權交易。爲了達到減排的目標,EU ETS每年提供的配額不斷減少,加上CBAM實施,受影響的公司不得不更積極地在市場上購買或交易EUA。
接著是德意志交易所集團戰略規劃部資深主管姒元忠分享歐盟可持續發展策略。他指出,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公布「歐洲綠色協議」,提出2030年歐盟將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 55%、2050年將達到淨零排放。歐盟為此制定了詳細的路線圖和一系列政策框架。 今年6月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正式頒布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IFRS S1)及第2號(IFRS S2),象徵永續發展資訊揭露邁入全球統一基準的新時代。
第二段專題演講是由洲際交易所(ICE)集團環境市場主管George von Waldburg介紹「ICE環境市場」。Waldburg表示,ICE 經營四個主要基準限額和交易市場:歐洲碳配額、英國配額、加州和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在全球碳交易總量中ICE占90% 以上。除了營運碳市場外,ICE 還擁有石油、生物燃料、天然氣、電力和煤炭基準合約,這些價格訊號與碳一起促進能源轉型。ICE 在20 年前即推出了全球第一個碳交易所,每年在ICE的碳交易約180 億噸,相當於世界能源溫室氣體足跡的50% 。
第三段專題演講由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國際研究暨商品開發部總監廖耕輝分享「CME碳排期貨品種及發展」的經驗。他表示,隨著更多企業將碳排納入營運成本,風險控管重要性日趨增加。透過交易碳權衍生性商品,能鎖定遠期價格,達到更穩定及可預期的營收、成本及現金流量。目前國際上無論是強制市場的碳配額,或自願市場的碳信用,都有相對應的期貨合約在不同交易所上市。碳交易在淨零排放的道路上將扮演重要角色,而透明化的價格、制度及更標準化的碳權市場,將促進碳交易更有效的運作。
綜合座談聚焦「台灣碳權衍生性商品市場的經營與發展」,由期貨公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周武華主持,銘傳大學盧陽正教授、臺灣期交所企劃部經理黃定容、元大投信曾士育協理與談。
盧陽正教授從自願性「減量額度(carbon credit)」與強制性「核配排放額度(allowance)」的差異加以說明。並指出,國際第三方查證機構認可的植樹固碳計畫雖然達到減碳效果,但須考慮樹林對其他生態環境乃至人文、經濟環境的影響,只有無隱瞞透明揭露此計畫產出符合減碳專案之外加性(additivity)準則檢驗後,確實無負面影響而又能產生減碳及其他正向外部性,獲配的碳權才是真正的綠色碳權。
黃定容經理表示,CME與CBL已合作推出碳信用期貨,借鏡其成功經驗,若未來臺灣碳信用市場已經具一定規模,可以發展國內期貨商品時,除應具備完善的監管法規,亦應具備一定規模碳現貨市場及多元化的參與者,期、現貨市場方能相輔相成,擴大整體碳市場規模,協助企業達成碳中和目標。期交所將持續關注國內碳現貨市場運作情形,並視市場發展條件,適時評估推動國內碳期貨上市。
曾士育協理表示,目前全球的碳權市場主要分成碳排放配額及碳信用抵換兩大類,台灣企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CBAM,相信未來各國也都會陸續訂定自己的碳調整機制。曾協理並介紹了國際各大交易所的碳權期貨及近年發行的多檔碳權期貨ETF,提供台灣企業作為避險參考,協助減緩對企業的成本衝擊。
主持人周武華總結時表示,面對各國碳調整機制規定,如何協助企業因應,以落實服務實體經濟,國外做法及與談人的意見,值得期貨業參考作為未來努力的方向。
期貨公會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會針對期貨市場及金融發展趨勢,選定熱門話題作為論壇的主題,邀請國內、外專業人士、業者進行專題演講及經驗分享,除了讓與會者透過演講者視野,觀察及感受產業脈動,並希望能成為期貨業汲取國內、外新知與經驗的交流平台,藉此提升期貨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