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金管會表態要證交所、投信投顧公會協助訂定交易規範,主要ETF業者都不願表態,強調現行ETF可配息來源包含股利收入、利息收入、資本利得、收益平準金等,未來也一定會遵守政策規定,制定配息規劃。
不具名業者分析,未來影響的恐怕是送審排隊等待被放行的高息ETF,尤其有平準金機制的ETF進入停擺,而在新規範出爐後,業者推測,過去高配息平準金的ETF不能再以此吸引投資人,但勢必也有部分尚未動用平準金機制的高息ETF將因此受惠。
統計至31日,台股高股息ETF共計14檔,規模已膨脹至5,944億元,受益人數289萬人,相當於每八個台灣人就有一人持有高息ETF,且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中,人潮就代表錢潮,成為每家發行ETF的投信業者最想瓜分的大餅。
這次業界的平準金機制大戰引爆點,來自有業者透過資本利得來高配息,大量吸引市場資金,引發同業眼紅。
最近的例子是日前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國泰永續高股息在第二階段公告配息時,因股利占比不足5%,引發業界議論,而後群益及國泰投信火速公告配息組成,自清兩檔配大多數來源都是76W財產交易(國內)所得,非市場傳言的高配收益平準金。
另一是有業者將配息免稅的不能說祕密將成訴求重點,更是業界大忌,畢竟一旦引來財部注意,勢必被檢討、納入規管。
國內收益平準金制度最早由復華投信研擬使用,旗下ETF只要有配息就納入此機制,是投信中運用最為全面;隨後國泰、元大、群益等投信也跟進採用,通常被訴求是穩定配息的投資優勢,而現在有規劃配息的新成立ETF普遍也會納入收益平準金。
業者表示,ETF納入收益平準金是為了講求公平、最大優點就是後進者不會稀釋原有受益人權益,確保長期想領穩定現金流投資者的權益,過去不乏投資人在ETF宣告配息至除息前這段時間搶進,導致ETF單位數增加,但ETF原有應配發的息值不變,使每人平均分配到的收益減少。
納入收益平準金後,新進的投資人便需要提撥等比例息值至收益平準金的會計科目中,簡單來說是避免Free rider行為。
不過,平準金機制被部分聰明業者破解後,反成為吸金利器。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