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AI技術興起,ChatGPT等應用愈來愈廣泛,可信任科技更顯重要。台灣在AI技術發展中,更具備可信任科技的優勢與特色,台灣應參考歐盟,盡快展開安全規範法規制定。
「信任科技」已經衍生多項服務,電信業者預測詐騙門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中華電信指出,過去電話及簡訊詐騙,經通報警方到真正把門號停話費時需一周,現在接獲通報到停話最快可在一小時內,甚至可以「預告詐騙」。
遠傳電信近年以大數據分析詐騙門號,歸類出詐騙集團「以預付卡為主、撥出號碼偏多,通話時間偏短,通話號碼不會移動」等特徵。預測詐騙自動偵測系統,詐騙偵測率高達92.5%,一旦發現異狀,馬上通報165,一天內即可掌握詐騙門號並通報斷話。
證交所旗下台灣網路認證公司的數位身分識別服務「TWID」,攜手五家電信業者,打造手機門號認證,透過多元身分識別,強化身分認證強度,減少冒用身分進行假交易的風險。
例如過去健保快易通需使用PC插卡,透過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認證註冊,現在健康存摺App,透過行動電話認證,健保卡註冊加上裝置綁定,等於一次完成健保卡及SIM卡(臨櫃申請已驗證雙證件)的雙認證。
台灣大資訊長蔡祈岩認為,零信任要關注生活上的各種小細節,例如電商購物,貼在包裹上寄件資料包含姓名、電話、地址。台灣大與富邦媒momo建置「物流士安心call」安全通訊平台,透過「號碼遮蔽服務」,避免收貨人的個資外洩。
科技工具雖多,但業者表示關鍵在於「用戶主動啟用」,例如用戶要自己安裝Whoscall辨視詐騙簡訊及電話,中華電則有「防駭守門員」,遠傳守護網中的防駭心守護及兒少心守護等服務也得自己裝。更關鍵的是,個人資安及防詐,最大敵人及助手永遠都是「自己」,辨識詐騙要建立對於任何帳號、訊息都「零信任」的認知。(系列完)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