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電公司網站所提供的電價、成本結構以及盈虧資料,可以明瞭再生能源躉購制度對台電經營績效的影響。在前年,台電平均每度電費為2.5885元,而平均每度發電成本為2.4646元,因而出現盈餘223億元。其中,再生能源躉購量占總發電量的4.8%,達到90.8億度。以平均每度購買價4.69元扣除每度電費2.5885元,再乘以購買電量,可得到再生能源躉購制度造成台電虧損190.8億元。在去年時,台電平均每度電費2.7246元,而平均每度發電成本3.8985元,因而出現虧損2,271億元。台電並未提供去年再生能源的購買量及單價,但曾說去年再生能源收購價格未變,但總收購金額增加37%,因而可推估去年此項虧損約244億元,占總虧損金額將近11%。上述數據顯示,當台電由再生能源每多收購總發電量的1% ,則會多出現40億元虧損。因此,當我國朝向綠能占總發電量20%的目標邁進時,台電的虧損會愈疊愈高。
去年台電每度發電成本雖超過電價43%,但僅在6月對2.2萬工、商用戶調漲15%電價以及對3%民生用戶調漲9%電價。反觀南韓去年及今年調漲電價近兩成,導致目前電價較2020年高出43%。這對兩國的通膨及基準利率造成不同衝擊。在2020年5月時,南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0.21%,到了去年7月到達6.34%的高點後,在今年2月降為4.8%。為了壓抑通膨,南韓央行將重貼現率由2021年7月的0.5%增加到今年1月的3.5%。相對地,在2020年5月,我國CPI年增率為-1.21%,到了去年6月到達3.59%的高點後,在今年2月降為2.43%。由於央行將重貼現率由去年3月的1.125%僅增加到去年12月的1.75%,因而短期間台電似乎抵擋住輸入性通膨的「海嘯」。
然而,長期間凍漲電價是否仍能抗通膨?1970年代美國尼克森總統實施的工資及物價管制政策提供很好的借鏡。這個政策從1971年8月開始實施,直到1974年4月結束,而在此期間實施了包括凍結薪資與物價90天、限制薪資成長5.5%、必須向政府證明物價上漲有正當理由,以及汽車每隔一天才能加油等措施。此政策剛開始實施時,民眾為政府的決心喝采;然而,其後當各種被管制的商品紛紛出現短缺時,民眾逐漸醒悟到通膨無法被壓住,反而對未來通膨產生了預期心理,而最後實際通膨也往這些預期靠攏。另一方面,在和雇主協商薪資時,勞工要求彌補通膨的損失,而雇主只好將薪資增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最終形成工資物價螺旋膨脹。這種惡化的發展一直到1980年12月,聯邦資金利率住上調至接近20%才被遏止。
上述經驗顯示,來自供給面所產生的通膨壓力必須以升息因應。我國針對少數用電戶調漲電價的政策,長期間並無法抑制通膨;這是因為民眾會形成政府無法承受油價凍漲及電價微調,導致中油及台電的巨額虧損,因而日後必定大幅調漲的預期心理。此種預期易使通膨形成自我實現,從而摧毀物價的穩定性。因此,台電宜將去年可使其損益兩平的電價漲幅43%,在今年分階段補足。如此一來,除了能使用電量較多的個人及廠商承擔更多成本外,也可誘使所有民眾節能減碳。另一方面,當國內通膨壓力因油、電價不再凍漲而宣洩出來,則央行恐須被動以較大幅度升息因應。<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