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甫落幕,將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地球溫升2度,進一步壓縮至1.5度,以抑制氣候變遷惡化的速度。各國展現空前的合作態度,連美中兩強也在此刻暫時拋下對峙。COP 27明年12月在埃及舉行,市場期待未來一年能有更多的實際作為。
盤查定策略
減碳大步走
降低地球排碳量的難度極高,需要許多條件配合才能實現,包括各國重新打造一個低碳的基礎建設、制定明確的碳中和國家目標,以及下放分配到各企業落實減碳,經濟活動在全新的架構下運作,才達到脫碳、低碳、甚至零碳的新生活。
在邁向低碳的路上,要做的事情千頭萬緒,使用再生能源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不管銜命或出於自發性,龍頭企業相繼加入RE100,並且具體勾勒行動方針、明定碳中和年限;也將供應鏈拉進來,使減碳行動從點、線延伸成面,沒有企業可以置身事外。
南方電力董事長黃坤元表示,當世界因氣候變遷而吹起淨零排碳的風氣,台灣在世界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無法置身事外,要積極面對。政府與企業要減少碳排放,先要盤查,接著定策略。所有減碳策略中,使用綠能最直接有效。台電在去年每度電的排碳量0.502公斤,意謂著使用一度綠電將減少0.502公斤碳排。
台灣發展綠能過程起步很早,卻成長遲緩,黃坤元建議政府該有新作為,包括全面開放營農型太陽光電;綠能與儲能並行,綠電儲能使用綠能憑證;建立電動車綠能憑證機制;放寬第3型太陽光電綠電買賣的法規限制。
11月24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舉辦「永續經營新思維、低碳轉型大未來」線上研討會。SMIT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11月27日舉行29周年年會,理事長白宗城表示,今年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天氣風險管理開發總經理彭啟明、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演講,主題都圍繞在氣候變遷、減碳及綠能世界趨勢議題,喚起採購與供應管理人員的注意。
全面改綠電
聚焦買碳權
減碳帶來陣痛以及成本上升,但巨大商機也伴隨而至。李鴻源在「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產業發展的風險」演講中,列舉台灣潛在的發展危機,認為政府應該「更聰明一點將氣候風險納入,透過跨部門跨領域整合出台灣競爭力」。彭啟明,為台灣少數親臨英國COP26氣候高峰會會議現場的專家,也帶領台灣8家企業組成之台灣氣候聯盟在COP26期間,宣示帶領供應鏈符合國際採購標準。由於還在檢疫隔離期,以視訊方式發表「減碳成為供應商指標—全球綠趨勢的台灣下一步」專題演講。
黃正忠表示,市場逐漸建立減碳共識,企業已別無選擇,且將被嚴格檢視,無法如以往只靠「漂綠(greenwashing)」矇混過關。他在「疫災與極端氣候下台灣企業的ESG何去何從」的壓軸講演中表示,ESG永續為COP26討論度最高的議題,投融資方除了重視企業在經營績效的EPS表現,也同等看待ESG;金管會頒布公司治理3.0,上市櫃企業過去要提交CSR的作為,也將改為永續報告書。
使用綠電,是企業現下立即可做的事。連發電業都已捨煤改氣,意謂成本增加為必然,企業主不能再以追求低成本為唯一、首要考量。企業要認清現實的一面,在力行減碳路上,除了全面改用綠電,買碳權也是必要的手段。
台灣在疫情下受惠於災難財,今年經濟成長逾6%,人均 GDP站上3萬美金, 2024年GDP預估將進一步增至4萬美金。黃正忠表示,油價若反應現實面調高4倍,路上行駛的汽機車馬上大減五成,油電凍漲是只債(禍)延子孫;未來也許還有6年好光景,但經濟發展不能建基在不合理的低能源成本上。<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