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副主委許永欽昨(14)日表示,台灣期貨市場發展至今已約有300多項交易商品,包括有大宗物資、指數、外匯以及商品等類型,今年並將挑戰3.08億口的交易量新高。
期交所董事長吳自心說,期貨市場是一個智慧密集、資本密集的市場,需要大量的資訊、財務工程、法律或企管等方面人才投入。
由經濟日報、臺灣期貨交易所、期貨商公會、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共同主辦的「從校園到職場──與期貨共創Future」校園講座與徵才活動,昨日在中山大學登場,邀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凝聚產官學及業者共識,一起為發展台灣期貨市場而努力。
金管會副主委許永欽在發表專題演講中指出,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有三大重要改變,首先是從地下到地上,而期交所在1998年成立的第一年,交易量只有27萬口,歷經20多年,今年11月將挑戰3.08億口的歷史新高。
其次,是從國外期貨交易發展到國內期貨交易,發展至今,目前市場上約有300多項交易商品,可分為大宗物資、台灣股票指數、外匯以及商品等類型。
第三,早期的目的是為了避險,接著逐漸變成投資商品;以現在來看,可以作為投資理財,同時在創業時也能作為避險的工具。
期交所董事長吳自心表示,台灣期貨市場最近六年來,每年都超過2億口的交易量,而在2018年並超過3億口,今年11月的某一天還會再創新高。他強調,台灣期貨市場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市場,而且絕對不會令大家失望。同時它是一個智慧密集、資本密集的市場,因為需要大量的資訊投入,也需要財務工程、法律或企管等方面人才,都有機會加入這個行業。
期交所總經理黃炳鈞並指出,台灣期貨交易所的交易持續成長下,目前的交易量在全球排名18名,已經算不錯了。至於大陸方面也有很多期貨交易,不過,對岸很多都是礦產、大宗物資。唯一一個跟我們比較像的,就是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他們去年的交易量達6,600萬口,而我們台灣的期貨交易量有2億6,000多萬口,大概是我們的交易量的四分之一、25%左右而已。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