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加重,全球股債齊跌影響,國內投信基金規模連續兩個月縮減。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3月驟減近2,800億元,比2月減少金額擴大4.8倍之多。不過,投信法人指出,在各國加強隔離管制、央行聯手救市下,疫情正逐漸改善、金融市場壓力緩解,投資人不妨採取定期定額方式,投入部分資金先行掌握先機,降低波動風險。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為止,投信整體基金規模為3.74兆億元,較2月減少2,774億元,減幅約6.9%,連續第二個月下滑,規模落居史上單月第六高。
值得留意的是,隨著股匯市震盪轉大,不少投資人從「存股」轉向「存債」,統計至3月底為止,台灣已發行超過百檔債券ETF,總發行規模逼近1.3兆元,當中以國泰投信規模超過2,354億元最大,躍居國內債券ETF一哥。
針對3月整體投信基金規模減少,第一金全球大趨勢基金經理人葉菀婷分析,3月基金規模減少,主因疫情持續擴散,市場恐慌情緒延燒,大量變賣各類資產、擁抱現金,除高波動的股票、高收益債外,防禦型的高股息股票、公債、投資級債也遭到無差別殺盤。
隨著歐美各國政府祭出嚴格控管措施與央行聯手寬鬆,特別是美國聯準會推出無上限量化寬鬆,並首度購買公司債,大幅緩解市場恐慌情緒,VIX波動率指數從80以上高點回落到40附近;而美元流動性緊俏的問題同步改善,美元指數已下滑到100以下位置。
葉菀婷指出,多數國家4月疫情出現趨緩情形,但未來或仍有變數,金融市場絕對低點難以預測,考量各類資產價格已來到低檔區間,中長期投資價值已經浮現。仍舊擔心短期震盪風險的投資人,不妨將資金分拆,以定期定額方式投入部分資金,掌握逢低布局的先機。
群益投信投資長李宏正也指出,危機就是轉機,這時候反而是定期定額逢低加碼的好時機。與其在高檔猜測進場時點,不如在波段低點時利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分批累積單位數,雖無法斷定股市最低點是否已過,但以目前偏低的本益比、政策轉折的角度而言,是定期定額投資新興股市相關基金的好時機。<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