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貨市場近年來快速發展,由經濟日報與期貨交易所主辦、政大商學院與期貨公會協辦的「從校園到職場—與期貨共創Future」校園講座,將於5月29日登場,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台灣期貨市場的發展,並將辦理相關徵才活動。
「從校園到職場—與期貨共創Future」校學講座與徵才,將邀請政大商學院院長蔡維奇致詞,金管會副主委張傳章進行專題演講,並將邀請元大、群益期貨的專家,為期貨新世代現身說法,並給予投資建議。
為促進主管機構、期貨業界,與學界的人才交流,講座中也安排主題座談,由經濟日報總編輯費家琪主持,以「培養期貨市場人才的願景」為題,邀請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期交所總經理黃炳鈞、期貨公會理事長糜以雍,以及政大金融學系系主任林士貴等人與談。
另外,因應國內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對人才需求孔急,及年輕人對畢業後進入期貨職場領域,也充滿高度興趣,本次講座也舉辦「職場面對面」的徵才媒合活動,在政大商學院設立面談室,由六家期貨業者與學生面談。
國內期貨市場去年交易量達到3.8億口,日均量為124.7萬口,年成長15.95%及15.48%,為台灣期貨市場年度交易量首次突破3億口大關,再創歷史新高。
期交所1998年7月21日上市第一項期貨商品-臺股期貨,開啟台灣期貨市場交易元年,九年後,2006年總交易量成長突破第一個1億口。歷經八年後,2014年交易量超過2億口,2014年至2017年連續四年均維持2億口以上。
2018年更一舉衝破3億口大關,距離前次突破2億口,僅花費四年時間。期交所說,希望下次突破4億口的時間,能少於四年。
期交所表示,今年將健全「商品面、制度面、資訊面」等三大面向發展,期盼達成期貨市場年成交量逾3億口的目標,帶領期市進入新的里程。
期交所自1997年成立以來,持續促進國內期貨市場發展,透過高效能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結算機制及平台,發揮期貨市場「避險增益」與「價格發現」兩大功能,達到服務實質經濟之企業願景。
為促進國內期貨市場之長遠發展,將期貨與選擇權理論與實務結合,並使期貨與選擇權知識普及校園,校園推廣活動實有必要,以增進在校師生對期貨與選擇權商品之認識及瞭解,為期貨市場注入活力與動能。
經濟日報為善盡媒體責任,共同主辦此次的校園講座與徵才,讓產官學者主講與大專院校師生交流推廣期貨市場,並邀請業者辦理相關徵才活動,共同推動市場發展。<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