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國外投資避險比重愈高愈安全?遠雄人壽風控長儲蓉表示,這根本是「誤解」,若壽險公司100%避險,則2014∼2018年的避險成本加上匯兌損失恐高達新台幣8,250多億元,但若完全不避險,反而只損失2,114億元,且只要新台幣貶值還可能沖回。
儲蓉強調,大部分壽險公司會選三個月或六個月的CS(換匯)或NDF(無本金遠期外匯)避險,避險比重40∼75%間都算合理,不能說壽險公司視市場狀況調整避險比重,就是投機、就要調降信評。
擔任大型壽險公司風控長逾十年的儲蓉強調「最笨的選擇就是100%避險」,雖然匯兌損益的波動度最小,但付出的避險成本就如同「丟入水裡,有去無回」,對壽險公司的資本反而最傷。儲蓉說,若有壽險公司的國外投資是100%避險,就是要追求匯率零風險,卻反而是最大風險,「必將百分之百滅亡」。
另外,壽險公司有新台幣12兆多元的債券放在「攤銷後成本(AC)」,儲蓉分析,這些幾乎都是持有到期的長期債券,不太會隨時變賣、實現匯損,但卻要每月評價匯兌損失,如此投資人反而被「誤導」,讓壽險公司成本增加,建議金管會「更接地氣」,可將AC債券的匯兌損益改列淨值,每季揭露,或快到期前的債券再逐月接露匯兌損益。
儲蓉主要是要「反駁」日前穆迪信評指金管會調整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辦法,即有匯損時可增加用外匯準備金沖抵的比率,恐使壽險業調降國外投資避險比率,投機意味濃厚,造成匯兌風險增加,評等也恐因此被調降。
儲蓉認為,信評公司的論調是「誤解」,壽險公司的匯兌避險只是避掉帳面的損失,若以美元兌新台幣匯率有一定的復歸性,即匯率大部分時間就在28∼34元間來回,若完全不避險,短期可能有帳面匯損損失,但只要新台幣貶值就馬上可沖回,若付出避險成本,只是帳面好看,但費用有去無回,避險比重愈高,對壽險公司資本傷害愈大。<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