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黃炳鈞表示,台灣期現貨商品豐富,接軌理財平台可望帶來更大效益,考量商品間性質不同,最好能結合差異化管理、提高稅負誘因,讓台灣理財商品能有更大發揮。
黃炳鈞表示,為持續擴大期市能量,吸引優秀人才投入國際理財平台,期交所設立三大目標,一是爭取成為合格的集中結算機構;二是借鏡櫃買中心經驗,開發滿足中東投資人需求的伊斯蘭商品;三是發展更多元的期貨指數,包括接軌投信發展ETF的連結標的需求,創造市場共榮。
黃炳鈞指出,台灣期現貨市場發展成熟,集中市場來說,除了企業發行有價證券,還發展出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衍生性權證;期貨部分,也在個股及指數期貨外,新增匯率類、商品類期貨,投資人有相當多選擇。
黃炳鈞認為,將台灣優質的期現貨商品接軌國際理財平台,可望吸引更多資金。值得注意的是,經營策略因商品間的差異有很大不同,以國際債發展為例,金管會2005年成立平台,區分為專業板、一般板,專業板在企業申報發行上給予彈性的發債條件,是國際債規模膨脹關鍵,迄今已由成立時81億,突破4.84兆元。
集中市場方面,過去一年,ETF類型在股票類外,多出連結債券指數的債券類。為推動這類商品發展,財政部與證券周邊單位積極研議債券ETF納入免徵證交稅範疇,促使債券ETF迄今規模逼近2,000億元。
黃炳鈞表示,金融商品可能有發行機構、資產類別、目標客群等分歧特色,因此國際理財平台可納入差異化管理,讓各類商品產出更大綜效。其次是ETF經驗中,稅負誘因有舉足輕重的吸金效益,值得思考理財平台是否能有稅負鼓勵。
借鏡期交所與證交所分別調降股價類期貨及當沖交易稅,整體期交稅由2013年的27億元增至去年42億元;台股日均量則由2016年890億元,至去年1,829億元。<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