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金管會推動金金併,大型民營金控私下表示,其實併公股銀行才最具「互補性」,資產規模與獲利也才能快速增加,但也能體認現有社會氛圍下,先不碰公股「才是明智之舉」。
大型民營金控指出,這次最大的突破在金管會允許非合意併購,且政策上用資本計提鼓勵整併,新規年底上路後可能不會馬上有大型併購案,但「球場已蓋好,就會有球員上場練球,終究會練出世界級的球星」。即拉長時間來看,台灣金融市場可能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質變」,極可能靠併購出現更大的金融機構。
金控業者認為,這次金管會允許「非合意併購」,又給予併購誘因,先有觀點上的轉變並作政策宣示,就已是極大突破,之後就是等時間去發酵;且二次金改時銀行併購是用分行價值去計算,但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後,分行可能不值錢,因此併購方式也可能改變。
業者指出,民營目前面臨的是資產規模不夠大的問題,想去國外發展,但不是全球前200大,國外監理官多半不會核准,連「門票」都拿不到,因此會考慮在國內併購,壯大規模及強化資本結構,並增加客戶及獲利來源,其中公股本次不在併購對象之內,但不少民營金控都表示,最「哈」的還是公股。
依金管會最新統計,八大公股銀行(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庫、兆豐銀、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及台企銀)6月底資產規模共23兆5,167億元,占本國銀行資產規模的48.5%,但上半年累計稅前盈餘為655億元,占整體銀行獲利的37.6%;反觀前八大民營銀(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北富銀、玉山銀、台新銀、永豐銀、元大銀及上海商銀)資產約占國銀的33.4%,獲利卻占45%左右。
民營金控高層表示,公股銀行占有國銀近半的金融資產,獲利占率卻不到4成,主要就是公股銀行都肩負政策任務,且在消金業務上未必能放手競爭,「台灣應該要思考,需不需要這麼多家公股銀行?為何不趁價格好時釋出一些已民營化的公股銀,充實國庫?」
但業者也坦言,現在對公股是「愛在心裡口難開」,金管會的金金併不踫公股也是明智之舉,只有先民民併來擴大民營金規模,未來併公股不再是「以小吃大」,才能降低反對聲浪;另外一種可能是公股銀行如撐不過FinTech,競爭力及獲利逐漸下降,「人老珠黃」,就可能願意嫁給民營金控。<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