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觀察我國總體物價變動情形最重要的數據,尤其當電價蠢蠢欲動時,更被緊盯著看。有立委昨日於財委上砲轟編制指數的主計總處「作弊」,讓CPI數據與民眾感受不相符,尤其電價即將調漲,主計總處日前卻下調電價權數,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接下來調漲電價對CPI的影響,根本是「作弊」。
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為此難得大動肝火,他強調,主計總處本來就定期調整各類別的物價權數,電價權數之所以從2.2%降為1.3%,是從用電在一般民眾消費支出占比來估算,「不會隨政黨輪替做不同解釋」,職業道德跟專業精神不容質疑。
據了解,主計總處去年經由專家、學者及機關代表審議通過縮短權數變更時距,以及權數修訂結果,未來CPI權數將按年調整,更切實地反應總體物價情勢以及物價結構;換句話說,若未來家庭用電占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增加,電價權數還是可能上調。
主計總處對任何關於物價統計公正性的質疑,顯然相當敏感,還進一步澄清說明,CPI權數過往是每五年檢討修訂,為維持指數的代表性及敏感度,確實反映當下經濟與物價情勢,2018年起改為按年檢討,而2018年是以2016年的權數結構編算、2019年則改以2017年的權數編算,以此類推。
本次CPI家庭用電權數,由2011年的2.2%降為2016年的1.3%。主計總處特別說明,2015年、2016年共有三波電價調降,使CPI家庭用電五年來下跌8.1%,用電支出下滑;目前CPI是採2016年權數結構編算,據台電資料顯示,2016年售電收入5,560億元,其中家庭用電1,145億元,占國民所得(NI)家庭消費支出約1.3%。
坦言之,台灣因為長期處在低薪的狀態中,民眾對於物價相當敏感,電價調整的連鎖效應更不容輕忽,一項制度的調整,碰巧遇上電價最受關注的時刻,確實容易被用放大鏡檢視,此時透過及時的說明相當有必要,化解不必要的誤會之外,財經部會如有捍衛專業的敏感度,才能撕掉身上的政治標籤。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