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銀行家數過多、規模過小,大銀行中又有一大半是公股銀行,造成金管會要訂定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指標時「難產」,原訂2017年底要出爐的D-SIBs指標,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30日表示:「要從長研議」。
為了與國際接軌,金管會訂定2017年底要訂出D-SIBs的篩選指標,對外公告後,2018年必須推動法規修正,必須要求系統性重要銀行比別人資本適足率更高,例如法定資本適足率要8%,系統性重要銀行可能必須要10%,另外系統性重要銀行也必須自行訂定復原及清理計畫,即銀行若出問題時,如何自救,緊急時有哪些資產可變賣。
但目前篩選系統性重要銀行的指標仍無法出爐,莊琇媛表示,由於牽涉範圍極大,一旦被選定為系統性重要銀行,最低資本適足率要被拉高,要比別人增加更多財務報告事項,要訂定復原與清理計畫,「影響層面非常大」。
莊琇媛也表示,歐美國家可能選出2到3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市占率可能就超過50%,但台灣因為銀行參與者眾多,可能需要再更長的時間來研議指標。
一般選擇系統性重要銀行,會以資產規模、商品系統性影響及商品對其他金融機構的關聯,例如匯豐銀行若擔任香港資金結算行,就會算是系統性重要銀行。
而台灣資產前八大銀行,合計資產市占率會突破53%,即會過半,但八家銀行中有六家是公股銀行,即包括台灣銀行、兆豐銀行、合作金庫、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及第一銀行,另二家是中信銀與國泰世華銀,但若要提高前八大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必須要跟財政部商量,對國庫可能是一大負擔。<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