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金融科技發展,證券業在數位時代下的轉型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元大證券董事長暨券商公會副理事長賀鳴珩認為,券商長期提供資本市場經紀業務,經營範疇受到限縮,不利開拓其他業務,必須從整體架構進行改變,走出固有偏重經紀業務的思考模式,配合政府開放腳步,給予券商更多元的發展空間,擴大經營規模。
過去50年證券商被定位為以經紀業務為主,交割款跟有價證券分別流向銀行與集保中心,券商僅扮演中介角色,收取手續費。賀鳴珩說,券商沒辦法合理運用「錢」與「券」這兩大資產,「就像任督二脈被鎖住,沒辦法大展身手」,也成為證券業整體獲利能力難以跟著市場潮流成長的關鍵因素。
統計目前銀行存款就有約40兆元,有價證券市值換算也近33兆元,規模相當龐大。賀鳴珩表示,近年政府主管機關也看到資金停滯問題,因此放寬證券業者可設立分戶帳,能夠把錢留存在證券戶,讓部分金流逐漸回歸到券商,並開放「有價證券不限用途款項借貸」業務,由投資人提供有價證券作為擔保品,進一步活化證券資產。
從金融三業銀行、證券、保險近10年獲利狀況來看,銀行與保險分別從2007年的833億元、637億元成長至千億元以上,皆有長足發展,但證券業獲利則由原先與銀行、保險相近的655億元,減少到去年僅有220億元。
換句話說,金融業每年獲利近5,000億元,其中證券業只占4.7%,並受業務發展限制,台股成交量能萎縮影響,長期獲利呈衰退情況,獲利占比從2007年最高30.8%一路下滑。
賀鳴珩直言,造成金融三業獲利差距持續擴大的原因,並非從業人員努力不夠,而是產業結構亟須調整,券商獲利收入大多仰賴經紀手續費,缺乏開放資產管理業務,引導國內投資型資金進入,且證券商負債淨值比上限無法與銀行、保險業相比,可擴大財務槓桿的空間有限,先天上受制條件較多。
賀鳴珩進一步指出,由於證券業獲利一直難有顯著提升,就金控角度而言,必須將資產作最有效率運用,因此不斷把資金往銀行與保險業集中,證券業資本越縮越小,導致整體產業價值無法正常發揮,進而影響資本市場功能,因此期望能逐步開放券商業務範圍與負債淨值比上限。
另外,台灣直接金融占比僅22%,間接金融高達78%,在亞洲市場已排在後段班,更明顯低於美國、英國、香港等先進地區的逾5成水準,也有明顯落差。賀鳴珩認為,若所有產業主要金融運作都是向銀行借貸來維持營運,缺乏資本市場的股票、債券等支持市場穩定,一旦出現較大問題,形成金融風暴的機率將會增加。
此外,賀鳴珩看好,未來金融科技創新條例上路後,證券商在業務層面會有更多發展與嘗試的機會。因此他建議,無論是大型或是中小型券商,都應思考自身經營能力與方向,打造更有特色的經營型態。<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