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初到今年5月,新台幣兌美元已升值破10%,壽險業承受極大匯損壓力,紛紛拉高海外投資避險比重,但人民幣投資部位因避險成本高,無法維持中長期避險,從去年初到昨(22)日,新台幣兌人民幣已升值16.7%,壽險業約新台幣4,000∼5,000億元的人民幣部位,形同匯損內傷。
壽險業者指出,人民幣去年兌美元貶值近7%,但新台幣則是兌美元升值近3%,一來一往等於新台幣兌人民幣升值10%,今年首季繼續此情況,再升5%,等於去年到今年首季新台幣兌人民幣升值了15%,壽險業持有的人民幣債券出現大量匯兌損失。
不少公司將人民幣債券擺在「持有到期」項下,中間無法出售,且人民幣避險成本高,各公司只能僅短期避險,光是今年首季人民幣匯損估計就有近百億元,若加上去年全年的人民幣匯損,應有新台幣200億元以上。
壽險業持有人民幣債券一部分是國內的寶島債,一部分則是以QFII身份直接投資大陸債券、亦或是繞道香港投資人民幣債,估計總金額應有新台幣4,000∼5,000億元,許多都要等債券到期才能脫手,許多投資的壽險公司苦不堪言,只能等到期逐步降低人民幣投資部位。
如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中國人壽、新光人壽、台灣人壽、台銀人壽等都有為數不少的人民幣債券部位,如新光人壽即在近期法說會上揭露其帳上還有608億元的人民幣債券部位,首季光人民幣匯損就有30億元,推估整體壽險業首季人民幣匯損部位應逾100億元,甚至更高。
業者指出,各家壽險公司中,僅國泰人壽一家有較大投資部位,運用Proxy避險(即一籃子貨幣替代避險),因人民幣匯率首季兌美元也有回升,因此國壽表示,其人民幣部位首季不但沒有匯損,反而還因避險有效,有匯兌利益。
也因為各家壽險公司投資部位、避險策略大不同,目前各家承受的匯兌損失也大不相同,壽險公會預計本周再凝聚各壽險公司對匯率暫行措施的建言,若有共識即會儘速交給金管會,以拯救上半年的資本適足率及獲利。<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