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期貨總經理楊新德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簡稱人行)於2005年7月宣布人民幣單日漲跌限制為0.3%,正式揭開匯率改革的新里程碑,之後歷經三次放寬,2014年3月人民幣單日漲跌幅已放寬至2.0%,此時人民幣開始步入貶值軌道。
真正啟動人民幣貶值引擎的是2015年8月11日人行的一次性中間價大幅貶值手段,811匯改明白轉變中國以往匯率政策只能升不能貶的態度,這項貶值政策最初是為了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而努力,但是過程遇上中國經濟走緩而加速資金外流,於是人民幣一路貶破重重關卡,中長線行情已經走上漫漫空頭之路。
現階段人民幣貶值的原因是多樣化且相互干擾的;其中包括將加入SDR的自由化暖身、中國經濟走緩的實質資產外移、提升出口競爭力、全球熱錢投資的快速移動…等,因此中國人行必須謹慎地在匯率自由化與國際收支掌控度之間拿捏平衡,而在這個國際化、自由化的過渡時期,人民幣的波動就顯得更活潑與無法掌握。
台灣與中國大陸一向有著密切經貿關係,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統計,2016年1至5月台灣與大陸(包括香港)貿易總額占總貿易量的30.3%為第一大,這比排名第二、三的美日比率加總的24.3%還要大,可見人民幣升貶對台灣經貿關係重大。
以往與中國經貿有關的企業大多選擇以遠期外匯(NDF或DF),或無本金交割選擇權(NDO)作為人民幣匯率避險的工具,然而隨著人民幣只升不貶的年代結束,人民幣波動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傳統避險的難度與成本。
在這人民幣波動加劇的新時代裡,企業主必須善用工具才能贏得先機,而考量避險工具的地利、便捷、成本、安全與流動性,人民幣匯率期貨與選擇權是很好的選擇標的。投資人與企業如何善用工具?9月13日登場的2016人民幣國際化論壇,楊新德為您精彩解析。<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