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去年開放保險業投資國際板債券可免計入國外投資,刺激業者對國際債需求大增,大型保險公司如富邦、新光、南山、國泰等,都是吃國際債的「大戶」。
保險公司擁有龐大資金,但投資管道有限,且新台幣資產利率偏低,導致保險業投資收益低落。
金管會開放保險業投資國際債,可免計入國外投資不得超過可運用資金45%的限制(因國際債是在國內發行),因國際債報酬率遠高於新台幣資產,瞬間吸引大量保險資金湧入。
據了解,各大保險公司紛紛加碼投資國際板債券,包括富邦、南山、新光人壽投資國際債餘額已逾1,000億元,國壽也達800億元。
富邦人壽表示,去年下半年投資國際板30億美元,今年還將再買30億美元,第1季已投資10億美元。
新光金副總經理徐順鋆指出,截至3月底,新光人壽投資國際債餘額約1,600億元,到今年底目標是2,000億元。
至於投資國際債券的策略,徐順鋆指出,會先配置非金融業發行的美元債及存續期間(Duration)較短的寶島債,之後才會考慮金融業發行的債券。
徐順鋆解釋,這是因為金融業發行的債券多為可贖回債券(callable bond),即發行人有權在特定時間,按照某個價格強制從債券持有人手中贖回。
徐順鋆說,一般而言,當利率降到一定程度時,發行人會強制贖回,然後用更低的利率(也就是更低的成本)再發行籌資。壽險業持有這類型債券,雖然殖利率較高,但因隨時可能被發行人贖回,存續期間無法掌握,資產與負債之間難以配合。<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