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全球化時代來臨,台股每日千億量能恐成常態,而台灣證券業將被迫轉型。元大寶來證券總經理賴宗武表示,投資人已從偏好型投資轉向理財型投資,因此「營運規模」與「IT能力」將是券商能否打贏這場戰爭的2大關鍵。
滬港通開放在即,賴宗武指出,大陸A股的加入,只是讓台灣投資人可投資海外股市多了1個標的,所以應視為近期國內資金海外佈局的延伸,迫使國內證券商加快轉型的腳步,以下是接受獨家專訪紀要:
問:如何解讀近期台股成交量能低迷現象?
答:近期台股成交量低迷原因很多,從擔心美國聯準會(Fed)升息、蘇格蘭獨立公投不確定性、國內食用油危機、滬港通造成資金排擠效應等都是,所以僅歸因於滬港通這項原因並不合理,但量能低迷壓抑台股本益比是事實,從近期指數回檔即可看出。
不過,就統計數據來看,台股自2001年以來,指數站上9,000點時單日成交量(上市櫃合計)2007年仍有2,150億元,但2008、2011、 2014年卻逐年遞減至1,851、1,415、1,274億元,也就是說,指數同樣站上9,000點,但上市櫃合計量能卻是一次比一次少。
問:能對原因進一步說明?
答:原因有二,第一、資金往海外跑,台灣民眾目前申請海外基金總金額約3.5兆元,高於申購國內基金的2.5兆元,而過去幾年國內複委託金額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25%,等於每年增加500億元,凸顯出國內資金國際化佈局表現。
另外,隨著金融機構推出多元化金融商品,國內投資人心態已從「偏好型投資」轉變為「理財型投資」,也就是說,投資人已不再鍾情於台股漲跌,取而代之的是更豐富多樣的海外市場。
問:對台灣證券業而言,該如何因應此一趨勢?
答:台灣證券商(綜合、專業、外資合計)今年前7月獲利僅約19 3億元,與大型銀行動輒數千億元的獲利相比,「幾乎連零頭都不到」,可見券商營運的艱困已走到必須改變的轉捩點。
未來台灣券商想打贏這場仗,須具備兩大關鍵實力,第一、握有I T能力,以快速整合各項金融市場資訊。第二、擁有一定相當規模,以國際大型投資銀行為例,較小的三星證券股東權益約1,000億元、野村證券約6,000億元,高盛與摩根大通則分別為2兆及5兆元;但規模大不等於營運效率不好,高盛與摩根大通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 )均達11%至12%,相較元大寶來證的6%好上1倍,由於資本規模大,在海外投資及產品設計上都較有利。
儘管元大寶來證券股東權益規模不及美國投銀,但為台灣市佔第1 的券商,以金融產品設計多角化及佈局國際化藍圖來看,未來持續發揮綜效,仍具國際競爭力。<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