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最新「核四存廢對經濟影響報告」出爐,根據模型推估,如果核四未商轉,在2025年,核一、二、三廠已如期除役,當年度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減少1,345億元,經濟成長率下跌0.58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GDP縮水連帶影響就業機會,預估減少0.19個百分點就業率,約2.26萬人將因此失業。
報告指出,核四無法商轉,既有三座核電廠除役不能發電,台電勢必要以成本較高的燃煤與燃氣替代,如此一來,估計平均電價將大漲14.19%,物價跟著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上升0.21個百分點。
報告也說,一旦因核四停建引發的缺、限電問題,積體電路或光學產品兩大核心產業,恐面臨無法即時交貨窘境,隨之而來的就是違約賠償問題,且在不能確保電力供應無虞,又電價高昂下,將影響企業投資意願。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年3月中旬要求經建會提出「核四停、續、改建對電力供給與電價、總體經濟、產業影響,及因應配套措施報告」。經建會委辦給清華大學學者模型推估完成相關影響數字後,日前已提送給立委。
多年來,經濟部均主張電力建設一旦追趕不上經濟發展,未來幾年台灣都將浮現電力缺口隱憂。此報告觀點頗與官方主張一致。
在個別產業影響上,高度受衝擊產業包含基本金屬製造業、食品、化學材料、紡織、紙業(含紙漿、紙製品)、塑膠製品與家電。中度受衝擊產業有機械設備、化學製品、汽車及其零組件等。<擷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