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資環境不穩,不少民眾選擇把錢放在銀行,讓國銀吸收存款金額,從3月起持續保持28兆元的高點。為有效去化資金,銀行積極放款,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10月底,共有15家銀行存放比達8成,其中土銀、星展銀和兆豐銀存放比更超過9成。
銀行吸收存款的主要用途就是放款,如果存放比過低,代表銀行資金低度運用。銀行主管指出,一般來說,民營行庫存放比在70%上下。公股行庫在80%上下,都算合理的水準。金管會強調,目前國銀逾放狀況都在掌握中,現階段就算存放比高一點,對銀行營運也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銀行主管指出,去化資金是今年各銀行共同面對的課題,所幸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增加,加上部分大陸台商把籌資管道轉回台灣,帶動整體國銀放款回溫,存放比也因而得以走高,伴隨淨利差逐漸回升,逾放風險控管得宜,對銀行獲利具挹注效果。
若與去年底數據相比,包括渣打銀、台北富邦銀、三信銀、陽信銀、元大銀和玉山銀等,存放比都增加3個百分點以上,陽信銀更由去年底的80%拉高至85%。相關官員指出,銀行存放比只要不超過100 %(代表放出去的資金超過吸收的存款),加上有妥善的風控,其實對銀行都是好事。
金管會統計至10月底止,38家國銀放款餘額合計為22兆1,989億元,與9月相比,增加416億元,終結先前2個月放款衰退的情形;全體國銀逾放金額為1,088億元,較9月底減少53億元,整體國銀逾放比跌破0.5%,顯示資產品質良好。
金管會官員指出,目前38家國銀逾放比全數低於2%,逾放比超過 1%的銀行僅3家,包括合庫1.03%、高雄銀行的1.01%及板信商銀的 1.7%;至於國銀整體備抵呆帳覆蓋率,更達223%以上。
金控業者預期,人民幣業務開放對目前新台幣游資氾濫的情況可望帶來改善,目前存放比主要靠央行以NCD控制游資,人民幣市場開啟後,民眾及企業戶對新台幣轉人民幣的磁吸效應,應能提升相關存放比,減輕游資過剩的問題。 <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