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南昌路,矗立著一棟飽嚐風霜的紅磚建築物,在圓形山頭拱門下,掛著嶄新發亮的「台灣菸酒公司」招牌,老店新招牌,台酒的百餘年來,就是台灣菸酒市場由專賣走向自由化的發展史。
菸酒專賣 始於日據時代
台灣專賣的歷史,要從日據時代說起,民國前14年(西元1898年),台灣總督府專賣鴉片,這是台灣第一個專賣的產品,日後石油、樟腦與度量衡皆納入專賣,到了民國前7年(西元1905年)起,總督府擴大專賣事業,不僅成立台灣總督府專賣局,也把菸酒納入成為專賣產品,隨著時空環境變遷,專賣局再度改制,民國36年改為公賣局,逐漸縮減專賣規模,僅留下菸酒,成為政府「唯二」的專賣產品。
臉上總是掛著笑容、講話不疾不徐的台酒總經理徐安旋,民國75年就進入公賣局服務。他說,當時的公賣局的角色,是製造與行政庶務並顧的機關,稱不上是公司,只是幫政府代賣菸酒產品,銷售獨佔全台,那時候公賣局只要確保產能跟得上國內的需求即可,只要一開門,自然會有民眾上門,沒有市場經營概念,也無須針對產品做形象塑造與廣告行銷。
70年代經濟好 外國菸酒入台
不過1年後,民國76年起,政府開放國外菸酒來台,徐安旋說,當年台灣經濟持續成長,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高達7%~10%,大家手邊閒錢多了,就能多買點菸酒,即使市場開始有國外品牌進入,包括四大國際菸商、日本麒麟啤酒與海尼根等陸續來台,夾帶豐富資源打廣告,年輕人也逐漸嘗試新口味。外商如同「鴨子划水」,慢慢吃掉公賣局的市占率,公賣局的市占率逐步下滑,但因每個月營收還是有成長,渾然沒有警惕心,就好比「溫水煮青蛙」般,這樣的情形持續了6年,直到民國82年,公賣局才發現可以吃到的大餅,逐漸縮小中。
加入WTO 菸酒市占大縮水
對於公賣局來說,民國91年1月1日具有歷史意義,是台灣加入世貿組織(WTO),首波經貿自由化的起點,卻是台灣結束菸酒專賣的終點。公賣局交出菸酒管理權,國內菸酒市場進入自由競爭,當時一度讓公賣局員工很緊張,大家眼中的金飯碗,似乎開始生鏽,也讓「公賣局」的老招牌在自由化的市場裡顯得不合時宜,政府意識到公賣局必須做組織架構改造。
台灣菸酒公司條例應運而生,公賣局雖然轉型成為台酒公司,但骨子裡仍是100%政府擁有的國營行業,台酒每年要上繳50~60億元盈餘給國庫。也因為這樣,台酒通盤檢討業績,徐安旋說,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原來市占率掉這麼多,以台啤為例,在台灣市占率從過去的100%掉到85%,最高峰的年銷售量 6,400萬打,衰退到剩下5,000萬打,台啤失去的15個百分點,都被進口啤酒拿走。
不僅是在酒類市占率逐漸縮小,就連香菸市場也面臨同樣困境,徐安旋說,以台酒來說,寶島香菸算是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卻是小眾市場,因為寶島香菸的尼古丁含量較高,多半是年紀稍長的消費者才會購買。
因應市場 改良香菸口味
目前香菸主流是尼古丁含量較低的淡菸,為了因應市場變化,台酒也學會改良寶島香菸的尼古丁含量,新增另一條淡菸產品線,不過,台灣吸菸人口從民國75年的33%,降低至今年的23%,整整掉了10個百分點,徐安旋打趣的說,現在看到衛生署官員,都會大大稱讚「政策宣導有成果」(禁菸政策與宣導菸害)。
由於台灣香菸市場逐漸降低,導致許多菸廠的設備產能低,台酒也走起OEM路線,與國際四大菸商合作,增加設備利用率。
台灣加入WTO,專賣制度解除,短期來看,是台酒一大威脅,但長期來看,改善人力配置、節省成本、提升設備使用率,現在電視上時常可以看到台酒產品強打廣告,尚青口味,不只是力求適用大環境,也希望保持國內第一的寶座。
因為WTO,讓台酒學會如何做市場經營與開發新產品等,現在台酒員工已經不怕與市場競爭,從專賣時代到市場開放時代,徐安旋都參與台酒每段精彩時刻,明年將是慶祝台酒生日110年,他期許,110歲台酒營收要上衝至新台幣650億元,比今年預估的580億元成長12%。
<摘錄工商>